專注成考“培訓+就業”
打造“產業聚人才,人才興產業”關注公眾號
服務時間08:00-24:00免費課程/題庫
微信掃一掃
原因:當三年國內戰爭結束時,長期戰爭的破壞,原料、燃料和生活必需品的嚴重缺乏,加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使人們生活艱苦、情緒波動。農民對余糧收集制開始表示不滿;一些地區出現了叛亂。形勢迫切要求黨制定新的經濟政策。
1921年,在列寧的領導下,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
A.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的余糧歸農民自己支配。
B.由全面沒收私人資本轉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采取租讓制和租借制兩種形式,還允許部分地恢復小型私人企業。
C.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商品買賣。
新經濟政策是無產階級國家在掌握主要經濟命脈條件下采取的一種政策,目的在于發展商品生產,恢復國民經濟,鞏固工農聯盟,最后使社會主義成分戰 勝資本主義成分,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使國民經濟的恢復取得了顯著成績。1925年,農業總產量達到戰前的87%,工業總產量相當于 戰前的75%
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當時的加盟共和國有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后來擴大到15個。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25年12月,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又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新經濟政策被逐漸取消。
此后,蘇聯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在前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新建立了數千個大型工業企業,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 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了綜合國力。據蘇聯官方統計,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同時,在廣大農村地區推行農業集體化, 建立集體農莊,迅速把廣大農民都納入集體農莊之中。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經濟在短時期內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著許多嚴重問題。如:片面發展重工 業,與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輕工業發展緩慢,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強調計劃指導,缺乏市場調節,造成企業效益不高;農業集體化手段過于簡單甚至粗暴, 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致后來農業發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
成人高考院校專業指導專屬提升方案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載自 四川成人高考 [http://m.zoudui.cn/]本文關鍵詞:
四川成考網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況的調整與變化本網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以教育考試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注明信息來源為其他媒體的稿件均為轉載體,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與版權問題等請與本站聯系。聯系方式:郵件[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四川成考高升專歷史重要知識點三
下一篇:四川成考高升專歷史重要知識點五